位在景美夜市裡的景美集應廟,已經座落了一百多年,近年來附近的攤販愈來愈多,導致集應廟正門被掩蔽,以至於乏人問津,因此最近廟方開始進行改建工程,和四周的攤販隔開,並預計收回正門提供給攤販使用的路段,開闢一個開放性的空間和簡單的舞台,提供給藝文團體使用,突顯集應廟的門面,也讓更多人了解集應廟的文化特色。
集應廟源自於中國福建,是福建地區張姓、高姓、林姓三大家族的共同信仰。清同治六年,福建當地人口飽和,因此渡海來台,也把他們的信仰帶到景美,興建集應廟,也是目前文山區唯一的三級古蹟。台北市政府文化局主任秘書王逸群認為,景美集應廟能夠被評選為文化古蹟,關鍵在於特殊的建築工法,王逸群說:「他在屋簷下的柱子,牆上面會開個洞,讓柱子有了一個空間,又能夠讓材料的耐用性增加。」。此外,廟宇梁柱上的彩繪,是由兩種不同派系的畫風融合而成,在台灣的廟宇裡十分少見,也是很重要的特色。
除了實體建築的特殊性,景美集應廟內供奉的神明保儀尊王也是福建人重要的守護神,景美集應廟志工團顧問何文賢表示,福建人來到台北文山地區後,大多從事茶產業,人們便參拜保儀尊王,希望祂保佑茶葉的病蟲害減少,何文賢說:「我們文山區有很多茶葉,有病蟲害保儀尊王就要出席,所以文山區常常有保儀尊王繞境的活動,就是要去蟲害。」
對景美地區而言,集應廟是他們的精神寄託,信眾經過廟門口都會對內參拜,並定期到廟裡點燈祈福,信仰已成為居民生活中的一部分。景美集應廟廟公林國龍表示,「集應」一詞代表「集合各種應驗」的意思。從前住在景美的信眾莊保妹,現在雖然搬到外地居住,碰到生活中的難題,還是會回來請求神明指點迷津,她說:「你知道自己不知道怎麼解決,我們就來拜祂,我們自己有感覺,真的很靈。」
雖然集應廟有不少虔誠的信眾,但現代人對信仰的觀念逐漸淡化,許多廟宇文化也漸漸被人們遺忘,因此集應廟方才想要進行改建,廟公林國龍說:「希望開闢成廟前的活動廣場後,能夠帶動地方的繁榮,另外一方面讓這個三級古蹟,讓更多的人接觸它了解它。」集應廟志工團顧問何文賢也認同這樣的理念,他認為:「信仰變成一個需要被保護的文化遺產,你如果不保護它可能就會消失了。」
民間信仰中心能帶動周邊地區發展成為城鎮,如今傳統文化卻逐漸凋零,如何在都市中維持古蹟的樣貌、傳承特殊的廟宇文化,是景美集應廟正積極面對的問題,先透過改建廟宇,吸引民眾目光,使更多人能認識集應廟的歷史文化,讓保儀尊王的百年香火延續,繼續保佑地方人民。